2012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在京舉行

發布時間:2012-04-23

人民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徐子涵)2012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hui) 昨日在北京舉(ju) 行。中國科協副主席、學術與(yu) 學會(hui) 工作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發布了2011—2012年度我國空間科學等23個(ge) 學科近年的發展狀況、未來趨勢,中國科協榮譽委員、學術與(yu) 學會(hui) 工作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發布了中國科協所屬科技期刊2011年的發展狀況。本次發布會(hui) 是中國科協舉(ju) 行的第6次學術建設發布會(hui) 。發布會(hui) 由中國科協黨(dang) 組成員、學術與(yu) 學會(hui) 工作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副主任、學會(hui) 學術部部長沈愛民主持。中國科協學術與(yu) 學會(hui) 工作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有關(guan) 委員,來自有關(guan) 部委的領導,參加本次學科發展專(zhuan) 題研究的全國學會(hui) 的首席專(zhuan) 家、學科發展研究報告主編及學會(hui) 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有關(guan) 院所,部分在京重點院校,主要圖書(shu) 館、出版社,全國學會(hui) 期刊代表及其他全國學會(hui) 代表,30餘(yu) 家媒體(ti) 、網站記者等,共300多人出席了發布會(hui) 。

中國科協副主席、學術與(yu) 學會(hui) 工作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主任李靜海院士介紹了2011—2012年度學科進展情況。李靜海院士表示,從(cong) 近年學科發展的趨勢來看,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曆史必然,國家戰略和社會(hui) 發展需求是學科發展的原始動力,強化基礎研究是學科發展的戰略關(guan) 鍵,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智力支撐。針對未來學科發展,李靜海院士提出三點思考:一是要重視超前研究學科發展演化規律,二是要以問題為(wei) 導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三是對知識體(ti) 係深入分析以推進學科變革。

這些趨勢分析是在對空間科學等23個(ge) 學科2011-2012年的進展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2011年中國科協組織有關(guan) 全國學會(hui) 分別對空間科學等相關(guan) 學科進行學科發展研究,完成23卷學科發展係列報告以及《2011-2012學科發展報告(綜合卷)》,共計近800萬(wan) 字。這23個(ge) 學科中,既有曆史悠久的基礎學科,也有緊密結合生產(chan) 的應用技術學科,特別是今年增加了4個(ge) 發展較快的交叉學科,加大了對交叉學科的支持力度。

中國科協學術與(yu) 學會(hui) 工作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委員陳運泰院士介紹了2011年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的發展狀況。中國科協及所屬全國學會(hui) 主辦的科技期刊在我國科技期刊群體(ti)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是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2011年,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注重提升學術質量,提高出版能力,積極發揮主編對期刊質量的主導作用和編委職能,期刊的學術和出版指標在國內(nei) 處於(yu) 領先地位,在國際重要數據庫的影響力指標進步明顯,國際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地促進了國內(nei) 外學術交流。引證報告顯示,43種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學科排名位居第一,在61個(ge) 學科分類中占70.5%;35種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學科排名位居第一,占57.4%;40種中國科協期刊綜合評價(jia) 總分在本學科排名第一,占65.6%;其中有26種三者同時排名第一,占此類期刊的72.2%。在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0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中,有66種來自中國科協學術期刊。在“2010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nei) 文章”中,中國科協有54種學術期刊68篇論文入選,占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學科發展是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的重要體(ti) 現,對於(yu) 推動科技創新至關(guan) 重要。自2006年起,中國科協建立了年度學術建設發布會(hui) 製度,旨在凝聚科技共同體(ti) 的集體(ti) 智慧,通過研究我國相關(guan) 學科在發展態勢、學術影響、重大成果、國際合作、人才培養(yang) 、基礎建設等方麵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推進學科交叉、滲透與(yu) 融合,培養(yang) 新的學術增長點,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服務民生和社會(hui) 需求,促進科技工作者、有關(guan) 決(jue) 策部門前瞻思考科技發展大勢。這是中國科協為(wei) 促進自主創新和學科繁榮所實施的一項重大學術建設工程。迄今為(wei) 止,中國科協先後組織94個(ge) 全國學會(hui) 開展了91個(ge) 相關(guan) 學科的發展研究,編輯出版係列學科發展報告155卷,發行30餘(yu) 萬(wan) 冊(ce) ;先後有1.3萬(wan) 名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了學科發展研討,有7000餘(yu) 位專(zhuan) 家執筆撰寫(xie) 學科發展報告。經過6年的實踐,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及發布已逐步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相關(guan) 學科的研究成果、趨勢分析及其中蘊涵的鮮明學術風格、學科文化,逐漸顯現出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受到科學共同體(ti) 和政府有關(guan) 部門的重視,得到國內(nei) 外相關(guan) 學術組織的關(guan) 注,社會(hui) 影響力日益擴大。

為(wei) 發揮中國科協及所屬全國學會(hui) 作為(wei) 科學共同體(ti) 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多學科協調發展,促進原始創新,中國科協從(cong) 2006年起建立了學科發展研究及發布製度。

2011年,中國科協又組織中國空間科學學會(hui) 等23個(ge) 全國學會(hui) ,分別對各自學科的發展狀況開展分析研究,編輯出版了23卷學科發展研究報告和1卷綜合研究報告。總結近年來23個(ge) 學科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進展,探討相關(guan) 學科的發展趨勢,把握相關(guan) 學科的未來發展。

一、相關(guan) 學科近年來的總體(ti) 發展狀況
(一)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我國瞄準前沿科技領域,充分發揮團隊攻關(guan) 、交叉融合、集群創新等科研優(you) 勢,高度重視關(guan) 係國家全局和戰略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關(guan) 鍵核心共性技術創新能力得以增強,在以自主創新為(wei) 特征的空間科學、信息技術、農(nong) 業(ye) 科技等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要進展。
如,隨著人類空間活動日益頻繁,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測成為(wei) 國際重大科技競爭(zheng) 熱點領域,近年來,我國在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遙感研究等領域均取得重大進展。以月球科學為(wei) 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探測成果豐(feng) 碩,探月工程正進入“落”的階段,實施探月二期和三期工程、加緊載人登月成為(wei) 重要任務;2012年2月6日,我國發布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這是迄今為(wei) 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月球全影像。該影像圖總數據量約800GB,影像色彩一致,層次豐(feng) 富,圖像清晰,對深入研究月麵細致形態和月球結構,對月球探測與(yu) 開發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基礎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我國相關(guan) 學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原創性重要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在各主要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領域中均有重要建樹,進一步擴大了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
如,我國空間科學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在空間物理學領域,我國實施的“地球雙星計劃”與(yu) 歐空局(ESA)的“星簇計劃(Cluster)”相配合,對地球空間形成“六點”探測,獲得了多空間層次、多時空尺度的科學數據,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學成就:提出了磁層亞(ya) 暴“鋒麵”觸發理論,發現了弓激波前太陽風中的“離子空洞”,觀測到行星際磁場北向時地球向陽麵磁層頂區重聯的證據,發現了中性原子源的三維分布和極光圖像。

(三)應用研究支撐效應顯著
應用研究圍繞製約我國產(chan) 業(ye) 升級的核心技術、關(guan) 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努力攻關(guan) ,重視高新技術的應用和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更加密切圍繞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更加注重科技與(yu) 經濟的結合,尤其是在解決(jue) 諸如農(nong) 業(ye) 科技、能源及資源、醫藥與(yu) 健康、先進材料、環境生態等關(guan) 係到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科技惠及民生等重大問題方麵,正逐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儀(yi) 器科學與(yu) 技術領域研究完成了交流高頻大電流國家基準的建立,主要解決(jue) 了航空、航天、航海等裝備所配置電子設備的交流高頻大電流的溯源和現場校準問題;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互感器方案實現了交流高頻大電流國家基準的建立,實現了交流大電流在1安培時直接溯源至自主研製的國家標準,量值傳(chuan) 遞過程僅(jin) 為(wei) 簡單的4步,相比國際上的13步極大地降低了傳(chuan) 遞過程的不確定度積累;解決(jue) 了國際上一直未能解決(jue) 的電流引起電阻發熱對誤差影響的技術難題。

二、學科發展的趨勢及特點
(一)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曆史必然
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hui) 的進步及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類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重大科技問題愈來愈趨向綜合化、複雜化,多學科的聯合攻關(guan) 、跨學科的融合創新成為(wei) 解決(jue) 重大科技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科與(yu) 學科之間、科學與(yu) 技術之間、自然科學與(yu) 人文社會(hui) 科學之間的交叉、滲透、融合,成為(wei) 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cong) 本次發布的23個(ge) 學科的進展情況看,許多重大科技新突破均源自於(yu) 學科之間的綜合交叉融合。例如,空間科學涉及到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氣象學、大氣科學、材料科學等眾(zhong) 多學科領域。“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探測獲得重要科技成果、“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hui) 對接,標誌著我國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活動、交會(hui) 對接等載人航天三大基本技術,載人航天取得跨越式發展,為(wei) 下一步建造空間站、開展大規模的空間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些成果無一不是基於(yu) 涉及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遙感研究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麵取得的重大進展,得益於(yu) 眾(zhong) 多學科的綜合進步。

(二)國家戰略和社會(hui) 發展需求是學科發展的原始動力
重大科技研發成果可以產(chan) 生重大的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對國計民生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而人類社會(hui) 和經濟發展的強烈需求,又對科技與(yu) 學科的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力量。瞄準國家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需求,重視科學研究與(yu) 技術開發、產(chan) 業(ye) 進步的結合,有助於(yu) 找準和凝練重大科技課題,在解決(jue) 諸如國家安全、能源資源、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醫藥健康、環境生態、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提高各學科對國家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支撐能力,以此切實促進學科的快速發展。

例如,作物學領域服務於(yu) 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在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方麵取得了一係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wei) 我國糧食實現半個(ge) 世紀以來首次“八連增”、糧食總產(chan) 量首次突破5.7億(yi) 噸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強化基礎研究是學科發展的戰略關(guan) 鍵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zheng) 的重要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對於(yu) 提升各學科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長遠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yi) 。
近年來,我國相關(guan) 學科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對學科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基因組學是進行生物遺傳(chuan) 、生理、進化及病理等研究的重要基礎。我國在黃瓜、白菜、馬鈴薯等蔬菜作物,人參、金蟬花等珍稀中藥材,鵝、朱鹮、鯉魚、石斑魚等動物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在園藝學領域,繪製了這些作物的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將全基因組編碼基因定位在染色體(ti) 上,並在此基礎上研究解決(jue) 了葫蘆科植物染色體(ti) 進化的難題,揭示了馬鈴薯自交衰退的基因組學基礎,發現了薯塊生長發育和抗性重要基因。

(四)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智力支撐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把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作為(wei) 學科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優(you) 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體(ti) 製和機製,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造就高水平、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團隊,能夠為(wei) 學科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

例如,空間科學領域眾(zhong) 多突破性的科學成就都與(yu) 創新人才團隊密切相關(guan) 。“雙星與(yu) 星簇計劃”通過對地球空間形成“六點”探測,獲得了多空間層次、多時空尺度的科學數據,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與(yu) 此相應,空間物理學研究團隊因此榮獲國際宇航科學院“2010年度傑出團隊成就獎”,產(chan) 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

對學科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得出三點啟示:

(一)要重視超前研究學科發展演化規律為(wei) 促進學科自主創新、加速發展,需要更加重視學科發展規律的超前研究,在尊重學科發展演變延續性的基礎上,強調學科發展的前瞻性,通過揭示學科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和文化特征,確實明確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瞄準前沿,提前部署,提升學科頂層設計、戰略謀劃的能力,切實做好學科發展統籌規劃,促進形成更為(wei) 科學合理的學科布局,使學科建設的目標更加明確、部署更加清晰,構建與(yu) 創新型國家相適應的學科發展體(ti) 係,有效促進學科的快速發展。

(二)要以問題為(wei) 導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在解決(jue) 科技發展前沿問題以及影響國家經濟進步、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過程中,相關(guan) 學科的各類資源會(hui) 以多種方式實現有機整合,在逐步交叉、滲透與(yu) 集成的基礎上,產(chan) 生新的生長點,萌芽新學科。同時,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也是自主創新的過程。相關(guan) 學科的交叉融合,能夠進一步促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從(cong) 而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重大的技術發明,形成更具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和產(chan) 業(ye) ,由此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三)要對知識體(ti) 係深入分析以推進學科變革
係統、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現有學科知識體(ti) 係,明晰相關(guan) 學科之間的關(guan) 係,強化交叉性知識的研究和積累,確定學科的對象、範疇和發揮作用的領域,重新構建學科知識體(ti) 係,使其內(nei) 部結構更趨合理,文化特征更具特色,發展方向更加清晰,自身優(you) 勢更加明顯,從(cong) 而推進學科理性發展和變革,強化推動新興(xing) 學科萌芽、促進優(you) 勢學科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進一步凝聚研究力量,在重點方向和關(guan) 鍵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數學會獎項

華羅庚獎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事業(ye) ,一生為(wei) 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ye) 和培養(yang) 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128號 版權所有: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法律法規 | OA/ERP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