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剛院士:把基礎研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激活創新的活水源頭

發布時間:2022-07-04

編者按: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舉(ju) 行,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國科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guan) 情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為(wei) 探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光明網推出解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係列訪談,專(zhuan) 訪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以國際視角講好中國創新故事,加強對基礎研究是創新源頭的認識。

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的自主創新充滿希望

光明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迅速,從(cong) 您自身來看,您感受到我們(men) 最大的成績或者變化是什麽(me) ?

田剛:我是一個(ge) 數學家,感受最深刻的還是在數學的發展上。現在國際數學研究前沿,活躍著更多中國數學家的身影。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們(men) 引進和培養(yang) 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也產(chan) 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和質量顯著增多。今年舉(ju) 行的數學界最重要的學術盛會(hui) ——國際數學家大會(hui) ,我們(men) 國內(nei) 就有十幾位學者受邀成為(wei) 報告人,此外還有在國外的一些華人數學家受邀。而在1990年我參加日本京都召開的大會(hui) 時,隻有兩(liang) 位華人。從(cong) 這個(ge) 方麵就可以看出中國數學正在由大變強,這也是我們(men) 中國數學家堅定信心、共同努力的結果。由小見大,數學作為(wei) 一個(ge) 基礎學科的蓬勃發展,也側(ce) 麵反映了一個(ge) 國家的科技進步。中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科技創新舞台中央。

光明網:當然如您所言,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整體(ti) 創新取得很大成績。但我們(men) 仍被一些人認為(wei) 中國“非常擅長照搬,不擅長創新”,您怎麽(me) 認識這一觀點?科技創新,中國有沒有話語權?

田剛: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某種素質跟某個(ge) 特定人群聯係起來。創新精神應該是人類所普遍具有的,並不特定屬於(yu) 某個(ge) 國家或者某個(ge) 族群。中國人當然是可以創新的,中國近年來的一些突出創新成果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影響創新的因素很多,環境、體(ti) 製機製及文化氛圍等都可能會(hui) 影響某個(ge) 時期的創新成效。西方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自然在基礎研究、技術成果等方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我們(men) 國家在現代科學方麵起步較晚,相應地,在體(ti) 製機製、創新文化營造方麵與(yu) 科技強國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這當然會(hui) 影響我們(men) 的創新。我們(men) 要正視這個(ge) 差距,在世界範圍內(nei) ,我們(men) 的科技創新話語權與(yu) 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確實還有發展空間。但是隨著幾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一大批具有標誌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我們(men) 也絕不應該妄自菲薄。

人們(men) 常討論中國人獲諾貝爾獎的問題,有人還以此來作為(wei) 中國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個(ge) 例證。獲得諾貝爾獎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我們(men) 需要注意的是獎項更多代表的是一段時期內(nei) 某個(ge) 成果很突出,它並不是檢驗一個(ge) 國家科技水平的“絕對標準”。這些年來,中國整體(ti) 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是毋容置疑的。我們(men) 要解開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要有在世界上成為(wei) 科技強國的信心和勇氣,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我們(men) 國家的科技工作產(chan) 出足夠多原創性、奠基性的成果,對人類發展作出更多科技貢獻,我們(men) 在國際科技創新中的分量和影響力自然會(hui) 增強,話語權也會(hui) 隨之提高。

揚長補短、與(yu) 時俱進,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發展道路

光明網:有觀點認為(wei) ,美國的模式對於(yu) 創新有利,且更加成熟,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中國的創新沒有搬照美國的模式?對比美國等發達國家,您認為(wei) 中國在創新領域還有哪些方麵存在差距,又該如何揚長避短,建設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ti) 係?

田剛:照搬從(cong) 來都不是個(ge) 好的辦法,每個(ge) 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國情,國與(yu) 國之間國情不同,一個(ge) 國家的發展是不可能照搬另一個(ge) 國家的。實際上哪怕是具體(ti) 到人,我認為(wei) 一個(ge) 人也不能照搬另外一個(ge) 人的辦法。要因人而異,很多時候是要根據自己的長處、特點、興(xing) 趣去學習(xi) ,每個(ge) 人的發展道路也是不一樣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men) 不能互相學習(xi) 。恰恰相反,我們(men) 可以虛心地學習(xi) 其他國家的一些長處,比如保護和促進創新的機製、文化或者環境中更有利於(yu) 創新的因素等等。

作為(wei) 一個(ge) 科技創新領域的後發國家,我覺得我們(men) 與(yu) 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創新方麵比較突出的一點差距是,我們(men) 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高,尤其是在吸引國外活躍的年輕人上,包括優(you) 秀的年輕學者和學生,我們(men) 和美國學校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個(ge) 非常重要。當然,隨著我們(men) 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men) 國家的吸引力一定會(hui) 越來越強;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要更多地主動向國外展現我們(men) 的成果。實際上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對我們(men) 科技水平的認知度還不夠,因此更傾(qing) 向於(yu) 去歐美發展。我們(men) 在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工作,要進一步改善國際人才尤其是外籍高端人才引進的環境和政策,強化我國的國際學術交流與(yu) 合作平台建設,利用“一帶一路”、金磚合作的良好機遇,吸引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的更多優(you) 秀的年輕人到我國求學,以及延攬更多優(you) 秀海內(nei) 外人才參與(yu) 到我國科技創新、社會(hui) 發展建設中來。

同時,為(wei) 了更好地擴展國內(nei) 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國際視野,要進一步加大和推動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yu) 合作,鼓勵活躍在學術前沿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yu) 到全球科技交流與(yu) 合作當中,為(wei) 他們(men) 搭建更多的平台,給予他們(men) 更多的機會(hui) ,讓他們(men) 能夠與(yu) 全球頂尖學者學習(xi) 交流,這對於(yu) 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和發展,對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融入到科技全球化中將大有裨益。

同時要注意的一點是,評獎和人才項目的實施要更加注重科學性,要進一步完善,做得不好會(hui) 產(chan) 生一些消極影響。以往我們(men) 的創新以問題導向、項目導向的比較多,存在一些功利性質,這樣可能會(hui) 影響原始創新性,讓大家基於(yu) 成效搞研究,希望在更短的時間內(nei) 達到更大的效果,容易導致浮躁和急功近利;過度的評獎和過多的人才項目帶來的聲譽甚至是直接的利益,會(hui) 造成不良示範,挫傷(shang) 做出了好的研究成果卻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獎項是一種學術認可,要保證質量,過多的獎項反而可能有違初衷。人才項目作為(wei) 對科研人員過去工作的肯定與(yu) 認可是非常需要的,但它不應該成為(wei) “帽子”,成為(wei) 永久性的待遇保障。

另外一點是高等教育,科技創新與(yu) 高等教育密切相連,我們(men) 高等教育的水平與(yu) 美國的頂尖學校來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過去,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較大發展成就,包括北大在內(nei) 的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做出了很多有益嚐試,能夠幫助學生培育學術追求,調動學習(xi) 研究積極性,促使學生盡快進入科研軌道。但考慮一些實際因素,如成績績點、評獎評優(you) 、保研就業(ye) 等,製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yang) ,導致學生不願意在成績單上不顯示或難以顯示的領域進行探索,不敢在未知領域作大膽思考和創新。我們(men) 希望在人才培養(yang) 的過程中,無論是國家、政府、學校還是院係,都能夠盡量地創造一個(ge) 寬鬆自由的環境,鍛煉年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men) 自由探索,發揮才幹,更安心、更好地來學習(xi) 和做學問。

事實上,我們(men) 國家的顯著優(you) 勢之一就是我們(men) 有規模巨大的人口,代表我們(men) 有強大的人才儲(chu) 備,人力人才資源優(you) 勢顯著。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那麽(me) 怎麽(me) 去把真正的人才挖掘出來,激發人才活力,讓人才能夠發揮更大作用這一點我們(men) 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另外我們(men) 國家在推動構建創新體(ti) 係方麵還是很高效的,我國的國家創新體(ti) 係是由科技創新各主體(ti) 、各方麵、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ti) 係,國家、政府、高校、企業(ye) 、科研院所等層層保障,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發揮了創新引領作用。

總的來說,我們(men) 利用好自己的優(you) 勢,借鑒其他國家一些優(you) 秀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是具有挑戰性的,但是我相信我們(men) 一定能夠成功。

基礎研究急不來、等不來,要有耐心、信心和決(jue) 心

光明網: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基礎研究離實際應用較遠,我們(men) 當下最緊要的是做好應用研究,服務於(yu) 當前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您認為(wei) 怎麽(me) 該客觀看待基礎研究在整個(ge) 創新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切實提高基礎研究地位,痛點在哪?該如何解決(jue) ?

田剛:我們(men) 國家是一個(ge) 大國,我們(men) 的發展肯定是可持續性的發展、長期的發展。我們(men) 確實需要一批人去解決(jue) 應用方麵的研究,解決(jue) 一些現在社會(hui) 生產(chan) 或者發展中產(chan) 生的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但是我們(men) 不能脫離基礎研究。因為(wei) 急需解決(jue) 問題也是會(hui) 隨著時間而變動的,若幹年後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可能跟現在的基礎研究有著莫大關(guan) 係。所以我覺得基礎研究對於(yu) 我們(men) 長期發展來說是極為(wei) 重要的。我們(men) 既要重視應用研究,又要重視基礎研究,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另一方麵,看似無用的基礎科學,實堪大用。我從(cong) 事“沒用”的數學研究40多年。在普通人看來,純數學的理論研究離我們(men) 的生活和認知太遠,是沒有價(jia) 值的。可事實並非如此,數學不以“有用”為(wei) 研究的原點,有自己研究的基本問題。如果將技術的發展比作一座大廈,那麽(me) 基礎研究如同地基,地基打得不夠堅實深厚,就談不上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我國在全球科研格局中還沒有取得引領地位,究其根本,正在於(yu) 我們(men) 的基礎研究水平整體(ti) 上還未達到領先水平,原創性的科學思想還遠遠不足。

所以加強基礎研究勢在必行,如何加強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有三點:第一點是要有自信;第二點是要重視;第三點是不能急躁。重要的是營造一個(ge) 有利於(yu) 創新的學術研究環境,讓更多人年輕人能夠安心做研究。創新很多時候是不可預料的,有很高的風險,所以科研人員要有強大的自信心和毅力,我們(men) 也需要給予科研人員足夠的寬容和支持,尤其是基礎研究,不能保證每一項成果都能馬上發揮作用,或者在指定的時間內(nei) 發揮效應。但隻要我們(men) 堅持做下去,堅持沿著正確的方向做,就一定會(hui) 做出成效,改變我國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為(wei) 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支撐。除此之外,我認為(wei) 要想真正做到有重大的創新成果或者解決(jue) 一些重大問題,也是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時間的,這其中所需要的時間不是10天、20天,可能是幾年甚至十幾年。所以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需要科研工作者們(men) 踏踏實實地做,並且能夠安於(yu) “坐冷板凳”,做好應對挫折的心理準備。

光明網:作為(wei) 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結合您自身科研經曆,您對當下青年科學家有何寄語?

田剛: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我們(men) 的年輕人要增強自信,敢於(yu) 挑戰重大科學問題,心存目標,同時又腳踏實地。不要盲目跟潮流,要獨立思考,積極地努力,爭(zheng) 取做好的結果、原創性的結果,而不是跟著別人後麵去撿一些便宜。


來源:光明網

數學會獎項

華羅庚獎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事業(ye) ,一生為(wei) 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ye) 和培養(yang) 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128號 版權所有: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法律法規 | OA/ERP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