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10年躍升之路(二):從追趕到同行

發布時間:2012-09-18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286386、奔騰2、奔騰3……10年前的中國計算機研究緊緊跟在國外巨頭身後,一步一步艱難追趕;10年後的今天,“天河一號”“神威藍光”“星雲(yun) ”“深騰”等組成的我國超級計算機方陣已然挺進世界前列,“天河一號”一度問鼎世界超級計算機TOP500排名第一。

中國追趕世界科技前沿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止,追求自主創新的夢想從(cong) 未熄滅。與(yu) 超級計算機的發展一樣,10年間,伴隨中國經濟社會(hui) 的高速發展,中國科技發展也進入重要的躍升期。

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期許中,科技工作者一路逐夢,又腳踏實地,使中國科技在眾(zhong) 多領域從(cong) 國際最高水平的“追趕者”變成了“同行者”。

從(cong) 落後兩(liang) 代到比肩同行

911日上午,全部采用國產(chan) CPU和係統軟件構建的中國首台千萬(wan) 億(yi) 次計算機係統“神威藍光”,在山東(dong) 濟南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驗收會(hui) 上,世界超級計算機TOP500項目領導者、美國田納西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傑克·唐加拉對“神威藍光”的性能“感到吃驚”。

在我國另一套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副總設計師盧凱印象中,就超級計算機而言,西方國家前來與(yu) 我國交流合作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

此前,技術水平懸殊帶來的屈辱和尷尬仍然清晰可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氣象局引進國外超級計算機,對方要求機房24小時監控,全由外國人操作,中國人不得入內(nei) 。窘境下追趕的艱難可想而知,200110月,我國第一款通用式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龍芯”問世,性能與(yu) 國際芯片業(ye) 老大英特爾奔騰2相當,而當年4月英特爾早已推出了性能更加強大的奔騰4

沒有自主CPU就沒有獨立自主的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安全可言。加速追趕拉開帷幕。

20019月,國家“863信息技術領域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主題課題申請指南”發布,明確提出“掌握一批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關(guan) 鍵技術,提高我國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方麵的自主創新能力”。

“要與(yu) 別人平等交流,你必須有絕活。” “天河一號”主任設計師盧宇彤說。如今中國超級計算機領域的專(zhuan) 家經常被邀請到國外作學術報告,和過去的處境天壤之別,“天河一號”“神威藍光”等我國的超級計算機係統不但性能與(yu) 國外最先進的水平相當,還擁有很多我國特有的技術。

超級計算機隻是一個(ge) 縮影。

2011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我國製造任務的首件產(chan) 品——全長780米的“ITER環向場超導導體(ti) ”正式交付啟運,將用於(yu) ITER裝置的建造,這意味著我國在ITER采購包中進度第一。

更為(wei) 重要的是,導體(ti) 生產(chan) 實現了100%國產(chan) 化,這在ITER七方中隻有我國、日本能達到。在承擔ITER導體(ti) 任務的六方中,我國是唯一做到所有試驗樣品全部一次性通過嚴(yan) 格苛刻的國際驗證的國家,且產(chan) 品性能優(you) 異,處於(yu) 六方的前列。

1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重點領域初顯跨越發展態勢。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水稻、高速鐵路、實驗快堆、量子通訊、鐵基超導、載人深潛、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在諸多高技術領域,我們(men) 終於(yu) 比肩“先進水平”。

從(cong) 技術追趕到產(chan) 業(ye) 突圍

20121月,由我國提交、大唐電信擁有核心基礎專(zhuan) 利的TDLTEAdvanced技術標準提案,被國際電信聯盟接納為(wei) 4G國際標準。

“十多年前,突破核心技術、成為(wei) 國際標準真是難於(yu) 上青天。”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陳山枝回憶說,跨國企業(ye) 巨頭不僅(jin) 壟斷了核心技術和國際標準,而且壟斷了產(chan) 業(ye) 鏈上所有的關(guan) 鍵設備和生產(chan) 工藝。當時國產(chan) 手機裏麵的主板和芯片都是從(cong) 國外公司進口的,還要交巨額專(zhuan) 利費。

十多年,中國通信技術終於(yu) 從(cong) 追趕世界變成了與(yu) 世界同行。這背後,是中國科研人員努力的追趕:從(cong) 全麵落後、被動模仿,到苦苦追趕、縮小差距,再到實現齊頭並進和局部領先。

十年前,因為(wei) 缺乏核心競爭(zheng) 力深受“卡脖子之痛”的遠不止通信領域。機械製造行業(ye) 深受大型鑄鍛件依賴進口之苦,國外企業(ye) 借機提價(jia) ,價(jia) 格一漲再漲,交貨期一拖再拖。在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產(chan) 轎車僅(jin) 占10%;在醫藥研發領域,97%的化學藥品為(wei) 仿製藥,醫療器械設備大量依賴進口……

4G技術一樣,我國很多高新技術領域經曆了從(cong) 一片空白,到追趕跨越,直至在某些領域與(yu) 世界同行的發展曆程。

10年之間,我國係統攻克了核電、水電、火電、船用柴油機等領域亟須的一批大型鑄鍛件製造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一係列重大產(chan) 品,打破了國外壟斷,初步實現了產(chan) 業(ye) 突圍。

815日,國家電網對外宣布,我國並網風電達到5258萬(wan) 千瓦,已取代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正陵介紹,我國蒙東(dong) 、蒙西、甘肅、冀北4個(ge) 地區風電年發電量占用電量比例分別達到40%12%11%9%,與(yu) 丹麥、德國、西班牙水平相當。

全長1318公裏的京滬高鐵,萬(wan) 水千山轉瞬掠過,沒有顛簸,極少噪音,座椅格外舒適,車廂清靜怡人。2004年之前,中國還沒有一寸高鐵,短短幾年中國正由高鐵技術引進國成為(wei) 這項技術的輸出國。

以殲-10戰機的成功研製為(wei) 標誌,我國軍(jun) 機實現了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一係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成品和新方法,被廣泛推廣運用到“梟龍”、新“飛豹”、“獵鷹”等研製中,航空工業(ye) 及相關(guan) 行業(ye) 的科學技術與(yu) 生產(chan) 製造水平隨之躍升,我國航空裝備研製,已經或正在向著世界“第一方陣”挺進。

走出受製於(yu) 人的陰影並不容易。進入新世紀,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隱憂,依靠廉價(jia) 勞動力的“比較優(you) 勢”,使我國在全球化的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上處於(yu) 低端,如何突圍,人們(men) 把目光投向了科技。依靠科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工作的一個(ge) 重點。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謀劃、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信息化升級,我國各行業(ye) 和領域的科研人員都加快了追趕的腳步。

2009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給市場帶來陣陣寒意,很多中國企業(ye) 靠著科技的“護身符”度過寒冬。

“中國要告訴世界,我們(men) 不僅(jin) 有成本低的優(you) 勢,而且有質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技術優(you) 勢,這是一個(ge) 創造。”在科技部部長萬(wan) 鋼看來,在應對危機的這場競賽中,中國不僅(jin) 沒有落後,而且交出了較為(wei) 滿意的答卷。

從(cong) “台下聽眾(zhong) ”到“大會(hui) 主席”

8月下旬,有天文學“奧運會(hui) ”之稱的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hui) 大會(hui) 在北京國家會(hui) 議中心舉(ju) 行,來自全球9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天文學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揭示宇宙的秘密。

這是中國第一次舉(ju) 辦這一盛會(hui) 。此時,另一個(ge) 重要的國際學術會(hui) 議——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hui) 也在同一棟樓內(nei) 舉(ju) 行。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水平國際學術會(hui) 議將主辦地選在了中國,不僅(jin) 因為(wei) 中國的經濟社會(hui) 實力能夠承辦此類大型會(hui) 議,更為(wei) 重要和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是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大大提升,為(wei) 中國贏得了“話語權” 。他們(men) 從(cong) 昔日的追趕者,變成了世界一流科學家群體(ti) 的同行者。

去年年底的一天,國家會(hui) 議中心四層報告廳,一段極具中國特色的舞獅表演後,第十二屆國際岩石力學與(yu) 工程大會(hui) 正式開幕。從(cong) 會(hui) 場最後一排望去,近千名與(yu) 會(hui) 代表中,黃頭發、棕頭發的占了半數有餘(yu) 。雖然來自不同的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但他們(men) 的目的是一致的:來中國“取經”。

在這場4年一次、素有國際岩石力學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會(hui) 議上,他們(men) 還將見證國際岩石力學學會(hui) 成立半個(ge) 世紀以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當選該國際組織的主席。他就是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所研究員馮(feng) 夏庭。

“過去是國外的工程多,學科發展得好,現在可不一樣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專(zhuan) 家錢七虎接受采訪時說,“如今外國專(zhuan) 家都喜歡往中國跑”。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中國通信學會(hui)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hui) 等全國學會(hui) 分別成功舉(ju) 辦了2011年國際雲(yun) 計算研討會(hui) 、第17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hui) 等610餘(yu) 個(ge) 重要國際科技會(hui) 議,在“自家門口”向世界展示中國相關(guan) 領域科學發展水平和重大成就。

把“國際舞台”搬回家的同時,我國科學家在各種國際組織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截至2011年,中國科協代表中國科技界加入240餘(yu) 個(ge) 民間國際科技組織,推薦317位科學家擔任民間國際科技組織各類職務。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曾把近十幾年我國科學家參加國際科技合作工作的變化,總結為(wei) “五個(ge) 轉變”:從(cong) 簡單參與(yu) 到現在牽頭發起積極承擔轉變,由原來人員、信息為(wei) 主的學術交流向以項目為(wei) 主的合作交流轉變,從(cong) 短期向長期的國際合作轉變,從(cong) 雙邊合作向多邊合作的轉變,從(cong) 分散的向集群的國際合作轉變。

李家洋還說,原來的交流更多是以跟蹤學習(xi) 為(wei) 主的交流與(yu) 合作,現在更多的是牽頭提出、積極組織國際合作計劃,並在合作計劃中承擔重要職責。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此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談到自己在這方麵的深切感受:“過去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中很少發言,外國人覺得我們(men) 很沉默,但現在除了學術問題外,中國科學家在策略、計劃,特別是在科技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科技如何影響決(jue) 策等方麵都能發表意見。”過去在國際學術研究項目中,我們(men) 很少有挑頭的,但現在有許多項目,如地質對比計劃中有好幾項是中國建議的、由中國牽頭在做。

追趕到同行,艱辛十年路。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征途上,我們(men) 有理由期待中國科技更燦爛的明天。(記者劉莉)

數學會獎項

華羅庚獎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事業(ye) ,一生為(wei) 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ye) 和培養(yang) 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128號 版權所有: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法律法規 | OA/ERP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