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獎金:開啟新中國科技獎勵先河

發布時間:2015-05-14

14年前的2月19日,82歲高齡的吳文俊院士從(cong) 國家主席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shu) ,這位興(xing) 趣廣泛、童心未泯的數學家再次為(wei) 世人矚目。

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58年前,38歲的吳文俊就因在拓撲學上的傑出成就,與(yu) 華羅庚、錢學森一起榮獲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一等獎,並獲得1萬(wan) 元獎金。

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相當於(yu) 當時全國的“最高科技獎”,並於(yu) 後來被追認為(wei) 國家自然科學獎。1957年,吳文俊還被增聘為(wei)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wei) 年齡最小的學部委員。

當時的1萬(wan) 元可謂“數目可觀”:相當於(yu) 科技人員年平均工資22倍多,相當於(yu) 科學院一級研究員近3年、助理研究員近10年的工資。

吳文俊後來感言:“這使我慚愧。即使我在拓撲學方麵還有過些微貢獻,但因之而獲得獎勵,卻主要還是因為(wei) 黨(dang) 和政府對於(yu) 科學工作十分重視的緣故。”

吳文俊當時尚未意識到,他是新中國科技獎勵製度開先河的第一批享譽者。

學術獎勵源於(yu) 向蘇聯學習(xi)

中科院科學獎金的設立,與(yu) 當時的國內(nei) 形勢緊密相關(guan) 。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郭金海研究員與(yu) 記者一同重溫了那段曆史。

1953年2月,在全麵學習(xi) 蘇聯經驗的社會(hui) 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派出訪蘇代表團。代表團實地考察後認為(wei) ,蘇聯和蘇聯科學院注重培養(yang) 健康的學術風氣,而實施學術獎勵是培養(yang) 這種風氣的重要方法之一。蘇聯科學院主席團設有62種以著名學者命名的獎金,其學部和研究所每年都有評獎。

6月20日,訪蘇代表團團長錢三強在中國科學院第17次院務常務會(hui) 議上報告指出:蘇聯培養(yang) 科學幹部不僅(jin) 依靠研究生院和博士生院,還依靠學術獎勵。蘇聯的學術獎勵製度對於(yu) 推動科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當時,為(wei) 國家培養(yang) 科學幹部的需求非常迫切,這也成為(wei) 科學院工作的當務之急。1954年1月28日,郭沫若在政務院政務會(hui) 議上匯報工作時強調:“培養(yang) 出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科學幹部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須從(cong) 實際出發,結合蘇聯經驗,製訂切實可行的製度與(yu) 辦法。”

郭沫若所說的“製度與(yu) 辦法”,即指研究生條例和學術獎勵辦法。後者最終定型為(wei) 《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暫行條例》。

1954年1月,科學院在年工作計劃中明確規定,建立學術獎勵製度,並對新中國成立後的科學著作進行評獎、授獎。

1955年8月3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暫行條例》,標誌著新中國科技獎勵製度誕生。

評獎之初也有齟齬

作為(wei) 一項全新的製度,科學獎金製度在評選過程中難免出現了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

起初,推薦工作並不順利。1955年11月,獎勵條例頒布3個(ge) 月過去了,中科院卻沒有收到一家單位遞交的推薦材料。

個(ge) 中原因,在西北農(nong) 學院院長辛樹幟致中科院副院長、黨(dang) 組書(shu) 記張稼夫的信中頗有體(ti) 現:“近來農(nong) 學院有一件有趣事,即我院科學獎金條例公布後,一般都不甚重視。主要原因以為(wei) 獎金名額僅(jin) 二十至三十,全國有二百大學,我院有四十餘(yu) 機構,業(ye) 務機關(guan) 又有數十研究所。一般老教師還不甚了解社會(hui) 主義(yi) 時代之競賽意義(yi) ,‘愛惜羽毛’,不肯嚐試。一般青年教師又以為(wei) 我院征求格高,不敢嚐試。”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院轉而向國務院尋求幫助。1955年12月13日,國務院發出科學院代擬的《關(guan) 於(yu) 迅速推薦一九五六年度科學研究工作或科學著作獎金問題的通知》。隨後才有許多單位向科學院索要相關(guan) 材料。12月下旬起,科學院開始陸續收到一些單位的推薦材料。

另外,初次評獎原本包括社會(hui) 科學方麵的著作,但由於(yu) 意見頗有分歧以及很難遴選出較為(wei) 優(you) 秀的著作等因素,作為(wei) 當時中科院4個(ge) 學部之一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部中途決(jue) 定,暫不向科學獎金委員會(hui) 推薦評獎。因而,這次科學獎金的評獎,最終隻有自然科學方麵的三個(ge) 學部進行推薦評獎。

郭金海介紹,這次科學獎金的評獎,先由各學部評選,然後由科學獎金委員會(hui) 審核,最後由院務常務會(hui) 議通過。各學部評選時,采用了同行專(zhuan) 家“三審定案”製,也成為(wei) 這次科學評獎的一大亮點。“三審定案”製,就是各學部先根據參評著作的性質聘請學部委員和有關(guan) 專(zhuan) 家進行初審;然後進行複審,並在學部常務委員會(hui) 擴大會(hui) 議上進行試選;最後由學部擴大常委會(hui) 作出正式評價(jia) ,並進行無記名投票,以決(jue) 定得獎著作及等級。

第一次評獎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ge) 小插曲,即專(zhuan) 門為(wei) 歸國的錢學森進行了補評。

1956年11月30日,科學院召開第33次院務常務會(hui) 議,向聶榮臻等匯報科學獎金的評獎工作。在聽取科學院的報告後,聶榮臻認為(wei) :這次評獎未評選中國科學家在國外發表的科學著作是一個(ge) 嚴(yan) 重的缺點。這對於(yu) 爭(zheng) 取留學生歸國和發揮歸國留學生的積極性將會(hui) 產(chan) 生不良影響。

在當時新歸國的科學家中,錢學森無疑是成就最為(wei) 突出的一個(ge) 。於(yu) 是,科學院於(yu) 12月1日專(zhuan) 門召開臨(lin) 時院務會(hui) 議,討論上述問題。這也導致所有評獎結果被推遲兩(liang) 周公布。

此後不久,三個(ge) 學部分別召開擴大常委會(hui) 或常委會(hui) 進行補評。補評結果公布,錢學森榮獲一等獎,吳仲華改獲二等獎,李敏華、黃昆、柯俊、汪聞韶均獲三等獎。

此外,評獎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些至今讓人回味的事情。例如,李四光因為(wei) 自己是科學獎金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而主動退出評獎,斯行健則對自己獲得三等獎的結果並不滿意,拒絕接受,認為(wei) 這“對他不是獎勵,而是打擊,不必再考慮”。郭金海認為(wei) ,這些花絮,均成為(wei) 印證那段難忘曆史的有趣片段。

促進向科技大進軍(jun)

1957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次科學獎金的評獎結果。

1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次科學獎金的評獎結果,並發表了題為(wei) 《我國的第一次科學獎金》的社論。社論指出:通過中國科學院的科學獎勵製度,“檢閱我國科學技術方麵的成就,獎勵先進,鼓舞後起,更好地促進向科學技術的大進軍(jun) ,這是一件很有意義(yi) 的事情” 。

這次獲獎著作有34件,涉及自然科學領域的14個(ge) 學科,這些學科大多在20世紀上半葉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礎。

“從(cong) 獲獎者所在單位看,由中國科學院的人員完成的多達23件,占獲獎著作的67.6%,這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後的7年間,科學院取得的重要科研成就要比高校和產(chan) 業(ye) 部門顯著。”郭金海分析說。

從(cong) 獲獎者的年齡看,3位一等獎得主都不到50歲;獲二等獎的5位主要科學家,僅(jin) 蘇步青超過50歲。主要獲獎者中,年齡最小的胡海昌僅(jin) 29歲。這說明科學獎金的評獎,以著作本身的水平進行衡量,對於(yu) 資曆或聲譽很高的科學家和初出茅廬的年輕科學工作者都一視同仁。

這次科學獎金的評獎不僅(jin) 是對1949年後中國科技成就的檢閱,而且為(wei) 日後中國科技獎勵的評獎樹立了一個(ge) 典範。盡管這次評獎也存在少數應當入選的論著未能入選的不足,科學界不無批評意見,但這是任何評獎都難以避免的。

與(yu) 此同時,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和生物學地學部通過這次評獎,都提出了改善評獎辦法的良好建議,從(cong) 而為(wei) 科學院日後完善科學獎勵製度作了一些必要的準備。

而令人遺憾的是,“反右”運動以後,科學獎金被當作資產(chan) 階級名利思想遭到了批判。因而,1957年後改為(wei) 每4年頒發一次的科學院科學獎金的評獎工作在首次獎金頒發後即告中斷。直至1982年,這種全國性的科學獎金的評獎才得以恢複。這時,科學院作為(wei) 組織者的角色已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hui) 代替,獎金的名稱也改為(wei) “全國自然科學獎金”。

在“文革”結束以前,除科學獎金評獎工作中斷之外,《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暫行獎勵辦法》在1957年便停止執行了;在中國科學院與(yu) 科學獎勵製度一並建立的研究生製度,在六七十年代很長的一段時期內(nei) 都名存實亡;科學院新院章的起草工作於(yu) 1957年開始後在當年年底即被擱置下來。這意味著科學獎金評獎工作的中斷並非一個(ge) 偶然的曆史現象。

“1957年起至1976年,科學院多項改革趑趄不前或不幸夭折,與(yu) ‘反右’‘大躍進’‘文革’等相繼發生的政治運動有著直接的關(guan) 聯。”郭金海認為(wei) ,其他更具體(ti) 的原因,還有待於(yu) 更深入的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5-05-14 第1版 要聞)

數學會獎項

華羅庚獎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事業(ye) ,一生為(wei) 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ye) 和培養(yang) 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128號 版權所有: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法律法規 | OA/ERP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