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院士說|方複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蜜蜂式”人才

發布時間:2024-03-06

在技術飛速迭代的當下,高等教育更需要耐心和淡定,要重視基礎學科建設,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同樣離不開科研上的“樸”與(yu) “拙”。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新質生產(chan) 力”“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代表委員關(guan) 注的焦點話題。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複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技術飛速迭代的當下,高等教育更需要耐心和淡定,要重視基礎學科建設,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同樣離不開科研上的“樸”與(yu) “拙”。

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方複全認為(wei) ,北京擁有眾(zhong) 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應該利用好這些優(you) 勢,但也需要“科技經理人”這樣的“蜜蜂式”人才的助推,真正將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


1709704149738118.jpeg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複全。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離不開耐心和淡定

新京報:基礎學科是學科的基石,培養(yang) 基礎學科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guan) 鍵。在基礎學科建設方麵,首都師範大學是如何做的?近年來取得了哪些成績?

方複全:我國高度重視基礎學科建設,近年來,國務院、各部委相繼出台具體(ti) 措施。比如正在實施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2.0”,這一計劃旨在培養(yang) 新一代適合新時代需求的拔尖人才。

按照規劃,未來全國將建設300家左右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首都師範大學已經建設有3個(ge)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分別是數學、曆史、中文。這三個(ge) 學科跨度很大,因此我們(men) 也進一步依托首師大燕都學院,探索學科交叉型創新人才培養(yang) 途徑。

燕都學院的學生在入校新生中選拔,然後接受分段式培養(yang) ,包括通識教育階段、學科基礎教育階段和專(zhuan) 業(ye) 教育階段。學生可以得到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培養(yang) ,有利於(yu) 開闊視野、增強知識運用中的創造性。

新京報:在基礎學科的建設中,這樣的跨學科培養(yang) 能為(wei) 研究帶來哪些益處?對人才培養(yang) 有哪些幫助?

方複全:我的研究領域是數學,在數學研究上,如果隻是沿著一條線往前探索,可以取得成績,但一些更具有創造力的發現,往往來自更廣闊的視野。因此我們(men) 一直強調,理科學生也要具備人文素養(yang) 、藝術素養(yang) 。要全麵培養(yang) 人才、跨學科培養(yang) ,開展跨學科的交流,涉獵廣博的知識,鼓勵學生探尋生活之美、學術之美和生命之美。

如今,我們(men) 的知識已經到了“大爆炸”的階段,技術迭代越來越快。如果還把教育的意義(yi) 局限在灌輸知識層麵,那一定會(hui) 麵臨(lin) 人工智能的重大挑戰,因為(wei) 人腦對知識的積累一定比不過電腦。

因此,當下各階段的教育中,重心都應該逐步轉向對個(ge) 人綜合素質和創造力的培養(yang) ,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要想辦法讓學生發展學習(xi) 和探索能力,而非學到了什麽(me) 具體(ti) 知識。

新京報:作為(wei) 來自高校的人大代表,你曾表示,科研需要“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教育同樣需要耐心、淡定,要讓大學踏踏實實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培養(yang) 傑出人才。從(cong) 你的觀察來看,現在教育開始有耐心了嗎?未來還應該付出何種努力?

方複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統籌推進,才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例如,近年來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jia) 正在發生變化,從(cong) 原來偏向講究數量,到現在更多考察質量,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代表性成果的價(jia) 值已超過發表了多少篇論文。

但在社會(hui) 層麵上,看待升學發展路徑、大學專(zhuan) 業(ye) 選擇的觀念仍亟待轉變。因此,教育評價(jia) 問題不隻是教育本身的評價(jia) ,而是社會(hui) 評價(jia) ,還包括社會(hui) 觀念上對“成才”“成功”的定義(yi) ,應避免讓一些有天分的學生因為(wei) 其他幹擾因素放棄真正的興(xing) 趣,要讓他們(men) 選擇更能體(ti) 現自己創造力的領域。

同時,企業(ye) 也應該破除“唯出身論”,綜合考量人才素質。從(cong) 政府層麵,也要盡可能給高校更多自主權,盡量少給高校排名、少做一些形式化的教學評估,讓教學、科研能更專(zhuan) 注。這樣,從(cong) 事基礎學科研究的青年人才才能更有耐心、更加淡定。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更多“科技經理人”

新京報:2023年12月舉(ju) 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北京擁有眾(zhong) 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應該如何借助這些優(you) 勢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

方複全:我認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在於(yu) 創新和人才。北京是全國人才高地,優(you) 秀的高校、科研院所雲(yun) 集,實現首都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新質生產(chan) 力水平,必須發揮人才優(you) 勢,要用好人才、做好科技創新。

從(cong) 數據上看,北京基礎創新成果、專(zhuan) 利數量在全國都排在首位,但在產(chan) 業(ye) 落地方麵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要把這部分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有價(jia) 值的科技產(chan) 品,實現成果的可轉移。

應當看到,現在正缺少有這方麵經驗的人才,需要更多的“科技經理人”,他們(men) 可能不是專(zhuan) 門從(cong) 事科學研究,但也懂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是一種“蜜蜂型”的人才,實現從(cong) 科學技術到產(chan) 品應用間的嫁接。經相關(guan) 機構統計,參照國際標準,在“科技經理人”的數量上,北京還有80%的缺口,數量大概在3000人以上,有很多的專(zhuan) 利亟待轉化。

新京報:應該如何彌補這個(ge) 缺口?你有什麽(me) 具體(ti) 建議?

方複全:這類“蜜蜂型”人才應該具備三方麵的素質,首先最好是專(zhuan) 業(ye) 出身,具備一定的技術背景。同時還要進行過多專(zhuan) 業(ye) 方麵的訓練,比如管理學、營銷學等。此外,還需要有一定的市場經曆,要在相關(guan) 行業(ye) 裏有過實踐。

為(wei) 了讓技術成果轉化有效,還需要政府或相關(guan) 基金會(hui) 的支持,提供必要的原始投資基金或優(you) 惠政策,為(wei) 科學家的科研成果轉化“扶上馬、送一程”。

同時,也要培養(yang) 一個(ge) “容錯”的氛圍,科技成果的轉化中一定要允許失敗的發生,不能因為(wei) 階段性的失利就裹足不前。

新京報:2020年,北京國家應用米兰体育入口組建。你領銜該中心精準醫療應用中的建模與(yu) 大型計算這一研究項目,麵向成像技術,研發新型CT裝備,該項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方複全:這項研究與(yu) 公眾(zhong) 的聯係很密切,我們(men) 提供了在虛擬場景下進行腸鏡檢查的可能,是一種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方法。

傳(chuan) 統醫學影像檢驗中的腸鏡都必須采用嵌入式,來檢查腸道內(nei) 有沒有息肉等問題,如果應用CT仿真成像技術,隻需要CT掃描,對後台數據進行處理後就實現三維重建,直觀呈現受檢者的腸道內(nei) 部結構,醫生就能直接看到腸道內(nei) 有沒有息肉、有多大,並了解到準確的定位,可以減少受檢者的痛苦,也降低檢驗時的風險。

這項技術的另一類應用場景是在工業(ye) 檢測領域。比如各類新能源車的電池,我們(men) 通過CT對其進行穿透式掃描,可以對電池進行安全檢測,查看其有沒有安全風險。當然,這些成果的實現都依托學術界、產(chan) 業(ye) 界的深度合作。

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離不開科研上的“樸”與(yu) “拙”

新京報:我國一直強調高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卡脖子”問題,請以你的實踐為(wei) 例,談談我們(men) 有哪些優(you) 勢、還會(hui) 麵臨(lin) 哪些困難。

方複全:對標“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chan) 化進程,推動民族品牌企業(ye) 不斷發展”的要求,我們(men) 一直在努力,目前優(you) 勢體(ti) 現在各種軟件的底層算法,這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但也要看到,在硬件製造和綜合工藝上與(yu) 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

我們(men) 在努力做中國人自己的CT,提高醫學檢驗水平。去年,我們(men) 研製出了全球首台骨科專(zhuan) 用彩色錐束CT樣機,能夠實現皮質骨和鬆質骨細微結構的低劑量、高清晰度的成像,通過對骨小梁的形態學分析,揭示骨科疾病中的力學和功能變化。同時,通過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成像過程建模及高精度求解算法,實現多組織識別,使得肌肉、肌間脂肪、軟骨、骨骼等組織結構具有更高的區分度,從(cong) 而提高診斷準確率。

但是也必須看到,現在一些高端醫療器材器械還無法全鏈條實現“國產(chan) 化”,這些“卡脖子”的問題必須一步一步地解決(jue) ,技術與(yu) 商業(ye) 落地相結合,需要更多的耐心。

新京報:對於(yu) 致力於(yu) 解決(jue) 重要科技領域“卡脖子”難題的青年學生、科研人員,你有什麽(me) 寄語?

方複全:我在首師大2023級研究生的開學典禮上曾經給學生們(men) 分享過自己的故事,在大學求學時,我常常以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一副對聯“寧樸毋華、寧拙毋巧”為(wei) 座右銘。在當下,學術上這種“樸”和“拙”的精神依然有價(jia) 值。

快節奏的社會(hui) 生活會(hui) 讓我們(men) 陷入一種相對焦慮的狀態,很難靜下心來,但科研恰恰要能坐住“冷板凳”。一方麵,我始終呼籲社會(hui) 評價(jia) 能給青年學子多一些寬容,允許他們(men) “試錯”,另一方麵,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更離不開科研上這種“樸”與(yu) “拙”的精神。要打好基礎,重視基礎學科,不能投機取巧。


來源:新京報 記者 裴劍飛

數學會獎項

華羅庚獎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事業(ye) ,一生為(wei) 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ye) 和培養(yang) 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128號 版權所有: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法律法規 | OA/ERP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