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是中國數學工作者的學術性法人社會(hui) 團體(ti) ,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的組成部分。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的宗旨是團結廣大數學工作者,為(wei) 促進數學的發展,繁榮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e) ,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與(yu) 提高...
國新辦舉行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麵會 - 袁亞湘院士答記者問
發布時間:2020-11-18
國新辦舉(ju) 行科學家代表與(yu) 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 袁亞(ya) 湘院士答記者問
來源:國新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2020-11-17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yu)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下午3時舉(ju) 行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請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yu) 中外記者見麵交流。
國新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胡凱紅(徐想 攝)
胡凱紅: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ju) 辦的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下午,我們(men) 非常高興(xing) 地邀請到四位科學家代表,請他們(men) 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這個(ge) 話題,與(yu) 大家作個(ge) 交流,來談談他們(men) 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這四位代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yu) 係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ya) 湘先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霍守亮先生,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yu) 工程係副主任郭少軍(jun) 先生。下麵,我們(men) 先請四位代表介紹一下自己。
2020-11-17 15:08:42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徐想 攝)
袁亞(ya) 湘: 主持人好,各位媒體(ti) 朋友大家好,我叫袁亞(ya) 湘,來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yu) 係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feng) 康老一輩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生前所在的單位,我是研究最優(you) 化計算方法。大家知道,優(you) 化法在數學上就是一個(ge) 函數求極小,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ge) 存在決(jue) 策的問題都是優(you) 化問題。當年華羅庚在全國推廣的優(you) 選法,叫0.618法,就是一個(ge) 特殊的優(you) 化方法。任何存在決(jue) 策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優(you) 化問題,特別是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很多問題都歸結到參數的選取、如何做決(jue) 策,包括無人機的軌跡設計等等。所以,在新的時代,優(you) 化方法在很多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謝謝大家。
2020-11-17 15:15:52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 我有個(ge) 問題。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曆史的科技創新的重任。請各位科學家結合你們(men) 各自工作的領域,談談對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理解,你們(men) 是如何踐行的,以及有什麽(me) 難忘的故事?謝謝。
2020-11-17 15:22:08
袁亞(ya) 湘: 前麵三位專(zhuan) 家都講得非常充分了,我再結合我們(men) 自己的領域簡單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老一輩的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刻苦攻關(guan) ,敢為(wei) 天下先,攀登科學高峰,老一輩科學家這些優(you) 良的品質給我們(men) 留下很好的榜樣。在數學領域,華羅庚、陳景潤就是他們(men) 中的典型代表,他們(men) 的事跡、他們(men) 的精神影響了我們(men)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學家,包括像我這樣的人都是聽著他們(men) 的故事長大的,後來成為(wei) 科技工作者,也是受他們(men) 故事的影響。所以,科學家精神能夠鼓舞年輕一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國。大家經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是一定要記住後麵那句話,科學家是有國別的。所以,愛國奉獻這一點是我們(men) 老一輩科學家也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要堅持的。
第二個(ge) 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那些榮譽、地位,真正為(wei) 了信誠科學、淡泊名利,去為(wei) 了自己興(xing) 趣愛好,為(wei) 了國家的發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功利性地做研究。再一點是甘為(wei) 人梯,我最近剛剛從(cong) 金壇回來,華羅庚誕辰一百一十周年,華羅庚,從(cong) 一個(ge) 初中畢業(ye) 文憑的人到清華,從(cong) 清華後來又從(cong) 一個(ge) 圖書(shu) 館的管理員變成一個(ge) 教員,後來又從(cong) 劍橋訪問回來,直接提升為(wei) 教授等等,這種就是華羅庚得益於(yu) 有比他更老一輩的人甘當人梯,當他的伯樂(le) ,後來華羅庚先生自己又當伯樂(le) ,把陳景潤從(cong) 廈門調到北京來。我剛才有意讓八零後的教授在我前麵講,也是弘揚科學家精神,讓年輕的同誌先講。我講的這個(ge) 問題,就是科學家培養(yang) 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是我們(men) 的責任,是我們(men) 的使命。所以,我們(men) 這一代更應該在當今社會(hui) 弘揚這種甘為(wei) 人梯、扶助後學的精神。
最後是要甘於(yu) 寂寞,特別是做基礎研究的、做數學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不要為(wei) 外界喧嘩的世界所迷惑,有定力,真正埋頭苦幹,做真正有價(jia) 值的工作,這是發揚科學家精神最好的做法。謝謝大家。
2020-11-17 15:32:43
科技日報記者: 我的問題提給袁老師。加大基礎研究已經成為(wei) 一種共識,您作為(wei) 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如何理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及的好奇心,以及科學家特別是基礎研究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謝謝。
2020-11-17 15:41:51
袁亞(ya) 湘: 非常感謝這位媒體(ti) 的朋友,謝謝你的問題,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我自己非常有幸地參加了9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座談會(hui) ,我親(qin) 耳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的確,對我一個(ge) 做基礎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來說,非常振奮,也非常受鼓舞。因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少於(yu) 三次提到了“好奇心”這個(ge) 詞。大家知道,作基礎研究的驅動力,有好奇心,還有功利心。從(cong) 表麵上看來,大家覺得可能功利心是驅動作研究很大的一個(ge) 動力,但實際上不然。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你為(wei) 了一些所謂的名譽、地位、金錢,甚至一些獎項、“帽子”,好像感覺會(hui) 不斷驅使你前進。但是我們(men) 真正做基礎研究的,實際上最強有力的動力不是功利心,而是好奇心。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性,人對未知世界都想知道。就好像你今天問的這個(ge) 問題,你就想知道袁老師對這個(ge) 問題會(hui) 有什麽(me) 答案,否則你就不問了。所以,我們(men) 知道好奇心才是作基礎研究真正的一個(ge) 最原始的、最強有力的、也是最長久的。用數學語言說,這是一個(ge) 無窮的動力。因為(wei) 曆史已經告訴我們(men) ,真正一些顛覆性的、革命性的科技發現,往往是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零到一,這些往往是依賴於(yu) 真正的純基礎研究,而不是應用研究。
但是基礎研究有個(ge) 特點,往往在你做這個(ge) 東(dong) 西之前,你事先並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麽(me) ,而且它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它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所以,沒有好奇心,就很難長期、持久地做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men) 做基礎研究的,非常希望年輕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研究,還要有持久的堅持力,然後調動他的好奇心,才能把它做下去。
當然,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現代科技的競爭(zheng) ,包括我們(men) 國家麵臨(lin) 很多“卡脖子”的現象。“卡脖子”很多都是表現在技術、工程層麵,比如芯片會(hui) 不會(hui) 做,這個(ge) 會(hui) 不會(hui) 弄,可能表麵上是在技術和工程層麵。但歸根到底,很多“卡脖子”技術都還是基礎研究。就像我們(men) 看到一個(ge) 很漂亮的房子,但實際上蓋房子的時候,沒有地基是不可能有這個(ge) 房子的。比如華為(wei) 的5G領先世界,最關(guan) 鍵的技術是基於(yu) 它的極化編碼,這是數學方法。我非常高興(xing) 地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到好奇心,這對我們(men) 作基礎研究是一個(ge) 很大的鼓舞,實際上也是希望和勉勵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要真正用好奇心驅動自己的研究,熱愛科研、埋頭苦幹。然後是“四個(ge) 麵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wei) 我們(men) 國家科技發展、社會(hui) 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我的理解。謝謝。
2020-11-17 16:01:45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新媒體(ti) 記者: 雖然現在已經把科技創新擺在了非常核心的位置,而且把科技自立自強也作為(wei) 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但是目前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部分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還是麵臨(lin) 著一些問題和短板。所以,我想問袁亞(ya) 湘院士、郭少軍(jun) 教授,對這個(ge) 問題怎麽(me) 看?謝謝。
2020-11-17 16:05:04
袁亞(ya) 湘: 非常好的一個(ge) 問題。我本人是作基礎研究的,所以也許我對你這個(ge) 問題的具體(ti) 回答不一定是最權威的。我還是那個(ge) 理解,我個(ge) 人覺得,科技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個(ge) 源頭,所以我們(men) 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麽(me) 東(dong) 西缺了馬上補。當然補是要做的,但是更多的要思考這方麵的問題,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導致我們(men) 有這些短板,為(wei) 什麽(me) 導致我們(men) 現在被別人“卡脖子”,很可能我們(men) 現在被“卡脖子”,可能是二十年前有些沒有布局。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很可能導致未來二十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這是我作為(wei) 一名基礎研究的科學工作者還要呼籲的,要重視目前技術工程跟國際競爭(zheng) 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被別人“卡脖子”問題,或者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存在短板的環境,可能這才是最重要的。
具體(ti) 落實到您說的哪個(ge) 項目,我想我自己不是很了解,據我的了解,我們(men) 國家很多領域現在做得也非常不錯。我不是做工程技術的,所以沒辦法具體(ti) 回答你的問題,我隻是針對“卡脖子”或者短板跟基礎研究的關(guan) 係談談我個(ge) 人的看法。但是您這個(ge) 問題非常好,我覺得很重要。謝謝。
2020-11-17 16:40:44
海報新聞記者: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持,請問各位科學家怎麽(me) 看待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談一下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作用。謝謝。
2020-11-17 16:42:59
袁亞(ya) 湘: 三位老師都提了很好的意見,我再結合自己的領域,簡單談點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完全同意三位老師的意見。科技創新是我們(men) 現代化的一個(ge) 核心推動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當今世界,經濟實力的強國、大國,都是科技強國。縱觀近代史這幾百年的發展,西方列強國家的進步都是依賴於(yu) 科技的進步,所以未來國家的競爭(zheng) ,科技的含量會(hui) 越來越大。
再一點,因為(wei) 我是作基礎研究的,在科技研究領域,基礎研究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呼籲,大家要重視基礎研究,雖然基礎研究表麵上很多都看不到,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科技的競爭(zheng) 力的真正源頭是基礎研究,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華為(wei) 任正非反複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剛剛有記者拿著手機在照相,在你們(men) 電腦裏存入一張照片,是JPG格式,這就是數學的編碼方式。比如,數學作為(wei) 一個(ge) 基礎學科,你可以看看你的周圍,真是無處不在。所以,基礎科學有它的獨特性,因為(wei) 基礎科學就是要做前人沒有想過的事情,你要發現別人不知道的規律,你要找出來別人不懂的定理,你要找出來或者發明一個(ge) 別人不知道的方法,這完全是原創性的,它並不是由功利心推動,一定要好奇心驅動。所以我們(men) 希望,特別是作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好奇心,要培養(yang) 興(xing) 趣,真正去作原創性的東(dong) 西,使我們(men) 整個(ge) 國家的科學技術這個(ge) 大氛圍讓大眾(zhong) 都熱愛科學、信奉科學。我相信我們(men) 中國人很聰明,隻要有個(ge) 好的環境,讓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把他們(men) 的潛能都調動出來,這對我們(men) 國家的經濟建設、各行各業(ye) 的貢獻會(hui) 越來越大。謝謝大家。
2020-11-17 16:44:09
胡凱紅: 剛才四位科學家從(cong) 他們(men) 的經曆、從(cong) 他們(men) 的研究,談了談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比如愛國,比如奉獻,比如創新,比如說好奇心,比如耐得住寂寞,比如說甘為(wei) 人梯等。我想正是因為(wei) 有這樣一種精神支撐,有這一代一代科學家們(men) 的傳(chuan) 承,使我們(men) 能夠不斷取得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我相信,也正是因為(wei) 有這樣一種精神,在未來,我們(men) 國家一定能夠不斷攀登新的科學技術高峰。
今天的見麵會(hui) 到此結束。謝謝四位科學家,謝謝各位!
新聞轉自:中科院數學與(yu) 係統科學研究院
原文鏈接:https://www.amss.ac.cn/xwdt/cmsm/202011/t20201118_5753588.html
數學會獎項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