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是中國數學工作者的學術性法人社會(hui) 團體(ti) ,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的組成部分。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的宗旨是團結廣大數學工作者,為(wei) 促進數學的發展,繁榮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e) ,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與(yu) 提高...
白春禮:中國的科學技術與創新
發布時間:2015-10-13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大家好!
很高興(xing) 來到哈佛大學訪問,並有機會(hui) 與(yu) 大家進行交流。哈佛大學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大學之一,這裏大師雲(yun) 集、英才輩出,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聖地。這裏有著悠久的中國淵源和濃厚的中國情結,早在1870年就開設了中文課程,是最早開設中文課程的美國大學;早在1909年,哈佛就開始接收中國留學生,是最早接收中國留學生的美國大學之一。在貴校校園內(nei) ,有一座來自中國圓明園的石碑,就是1936年哈佛大學300周年校慶時,中國哈佛同學會(hui) 送給學校的禮物。時至今日,一直有不少中國學者和青年學生在這裏工作和學習(xi) ,也有一些哈佛學者和學生到中國工作和學習(xi) ,他們(men) 都在不同崗位上作出了驕人的成績,也為(wei) 兩(liang) 國的科教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1949年至1974年長期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竺可楨先生,就是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我也注意到,今天在座的同學們(men) 當中,也有不少來自中國,希望你們(men) 早日學成歸國。我們(men) 也同樣歡迎世界各地的學者和青年學生到中國工作學習(xi) ,在中國這片既古老又充滿活力的熱土上,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jia) 值。
借此機會(hui) ,我願意向大家介紹一些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情況,希望有助於(yu) 促進兩(liang) 國的科技合作與(yu) 創新發展,同時能對大家進一步了解中國和中國的科技創新有所幫助。
我想先從(cong) 我個(ge) 人的經曆和感受說起。28年前的1987年,我結束了在美國為(wei) 期2年的訪學,回到中國繼續我的研究工作。當時,中國的科研經費缺乏,儀(yi) 器設備和實驗條件都很簡陋,開展科研工作有很多困難。2014年,香港浸會(hui) 大學授予我榮譽博士學位時,采訪錄製了一個(ge) 專(zhuan) 題短片,其中就反映了當時的這一情況。
這個(ge) 情況不僅(jin) 僅(jin) 是我個(ge) 人的,在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絕大多數科研人員都是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開展工作的。
我們(men) 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國家有很多人才計劃、科技項目支持科研工作,無論是國外引進人員還是國內(nei) 科研人員,都有比較好的生活待遇,隻要有好的研究方向和項目,都能得到比較充足的經費支持。比如,早在1994年,中國科學院實施“百人計劃”,就對每位引進人才給予約24萬(wan) 美元(200萬(wan) 元人民幣)的科研資助和生活補貼。目前,中國科學院正在實施的率先行動“百人計劃”,對每位學術帥才給予約125萬(wan) 美元(800萬(wan) 元人民幣)的支持,對優(you) 秀青年人才每人給予約40萬(wan) 美元(260萬(wan) 元人民幣)的支持。再比如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每人除獲得約16萬(wan) 美元(100萬(wan) 元人民幣)的國家補貼外,聘用單位還會(hui) 給予數倍於(yu) 此的科研資助;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強度也已達每人約65萬(wan) 美元(400萬(wan) 元人民幣)。
從(cong) 科研條件來看,中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在園區環境、科研儀(yi) 器設備、科研服務保障等方麵都有了很大改善。很多來中國訪問交流的學者都反映,中國的科研條件在很多方麵都已達到科技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裏我通過一些圖片,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們(men) 中國科學院相關(guan) 研究所目前的科研環境和工作條件。
中國有句古話“窺一斑而知全豹”,說的是通過觀察局部可以了解事情的全貌。剛剛展示的這些圖片足以表明,今天中國科技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已經今非昔比。
這裏我再簡要介紹一下目前中國科技創新取得的進展和成效。在基礎前沿領域,近年來我們(men) 在鐵基超導、量子通信、中微子、幹細胞、高性能計算等方麵,先後取得了一批原創成果,相關(guan) 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比如,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wei) 為(wei) 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領域做出了一係列開創性工作,2012年入選《自然》年度十大科技亮點,2013年被美國物理學會(hui) 評為(wei) 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事件。中國還建成了世界上首個(ge) 規模化、實用化城域光纖量子通訊網絡,並首次將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應用於(yu) 金融信息安全。目前,中國正在建設連接北京和上海的千公裏級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並正在研製“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這些工作標誌著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科學家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再比如,在粒子物理及其前沿領域,中國發起了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大亞(ya) 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從(cong) 2007年開工建設,2011年開始運行,有6個(ge) 國家和地區40多個(ge) 機構的25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參與(yu) 建設和合作研究,其中17個(ge) 機構、64位科學家來自美國。2012年,就確認了新的中微子震蕩模式,取得了世界領先水平的實驗成果,被稱為(wei) “物理學上具有重要基礎意義(yi) 的重大成就”,並入選《科學》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2013年,中國科學家還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15年,又發現了拓撲外爾費米子。這些都表明了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創新水平的迅速提升。
在高性能計算方麵,中國研製的天河計算機運算速度與(yu) 能效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0年11月,“天河一號”在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中名列首位;2013年研製的“天河二號”連續五次排名第一,是目前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今年5月,中國科學家在“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wan) 億(yi) 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wan) 年之後至今約137億(yi) 年的漫長演化進程。
從(cong) 科學論文來看,據ThomsonReuters統計,2013年中國SCI論文占全球總量15%,居世界第2位;2004-2014年間,全球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材料、物理、化學等一批學科整體(ti) 水平居世界前列;在高被引科學家中,中國(含港澳地區)共有134人入選,排名世界第四。另外,據6月18日發布的2015年全球自然指數(NatureIndex),按加權分數式計量(weightedfractionalcount),中國位列全球第二。
在技術應用領域,我們(men) 在載人航天、高速鐵路、移動通信、清潔能源等領域,實現了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突破,帶動了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提升,支撐了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比如,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1992年啟動航天工程,從(cong) “神舟一號”實現天地往返,到“神舟五號”首位航天員進太空,再到2011年“神舟八號”與(yu) “天宮一號”成功實現空間交會(hui) 對接。雖然在空間科學與(yu) 技術方麵,我們(men) 與(yu) 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在較短時期內(nei) ,迅速發展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另外,從(cong) 2004年開始,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借用中國古代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話故事,又稱“嫦娥工程”)。2013年發射了“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對月球表麵進行探測。按照計劃,在2016至2020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對月麵的巡視勘察與(yu) 采樣返回。
再比如高速鐵路。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首條高速鐵路是日本的新幹線,1964年正式營運。美國也研製了高速列車ACELA,並在今年動工修建連接舊金山和洛杉磯的高速鐵路。中國在2008年研製生產(chan) 出時速350公裏的高速列車,目前高鐵運營裏程達1.6萬(wan) 公裏,占全球60%以上,是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裏程最長、運行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在引進多個(ge) 國家技術專(zhuan) 長的基礎上有大量創新,發展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鐵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較強競爭(zheng) 力。目前,中國已經與(yu) 包括美國在內(nei) 的多個(ge) 國家達成了合作建設高鐵的意向。今年9月3日,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春田市(Springfield),投資興(xing) 建高鐵製造基地。中國鐵路裝備行業(ye) 正在實現從(cong) 產(chan) 品輸出向“產(chan) 品+技術+資本+管理+服務”等綜合輸出模式的轉變。
中國的科技創新不僅(jin) 支撐引領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而且孵化培育出一大批創新型企業(ye) 。這裏,我想講一講中國聯想成長的傳(chuan) 奇故事。
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約7萬(wan) 美元(20萬(wan) 元人民幣),支持11名科研人員創辦了一家小型技術公司。20年後,這個(ge) 公司收購了IBM公司PC事業(ye) 部;又過了10年,從(cong) 穀歌手中收購了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業(ye) 務。今天,聯想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PC生產(chan) 廠商,是一家在信息產(chan) 業(ye) 內(nei) 多元化發展的大型國際化、創新型企業(ye) 。聯想是中國科技型企業(ye) 快速發展的一個(ge) 代表,也是中國科技創新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像這樣快速成長起來的世界知名高技術企業(ye) ,在中國還有很多。我在這裏再舉(ju) 幾個(ge) 可能為(wei) 大家所熟知的例子。比如華為(wei) ,是全球領先的電信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目前正在服務100多個(ge) 國家,覆蓋全球1/3的人口。阿裏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和互聯網金融公司,它所創造的著名的“雙十一”(11月11日)網購狂歡節,僅(jin) 去年“雙十一”當天,就收到來自全球217個(ge) 國家和地區的2.78億(yi) 份訂單,交易額突破90多億(yi) 美元(571億(yi) 元人民幣)。再比如,騰訊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網絡社區之一,百度是僅(jin) 次於(yu) 穀歌的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這些公司都有各自傳(chuan) 奇的創業(ye) 故事,也都是中國創新發展的參與(yu) 者和見證者。
為(wei) 什麽(me) 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的科技創新會(hui) 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進展?就國家的宏觀創新政策和環境來看,我的體(ti) 會(hui) 主要有四點:
一是國家戰略的強力推動。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先生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中國政府一直重視科技創新,長期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1995)和人才強國戰略(2002),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進入21世紀,中國又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近年來,中國政府進一步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科技創新和發展。
二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需求牽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迄今為(wei) 止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增加了18倍;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始終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也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經濟的快速增長對科技創新不斷提出新的需求,也為(wei) 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舞台和持續強勁的動力;而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也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
三是全社會(hui) 科技投入持續快速增加。2013年,中國研發投入達1912.1億(yi) 美元,占全球份額由2000年的1.7%迅速提升至13.4%,成為(wei) 世界研發投入第二大國。2014年,中國研發經費達2000多億(yi) 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中國的研發人員數量達390萬(wan) ,居世界首位。我們(men) 還建設了一批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區等科技創新平台,為(wei) 科技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是改革開放不斷釋放創新活力。今年是中國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十周年。三十年來,我們(men) 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需要,學習(xi) 借鑒包括美國在內(nei) 的先進國家經驗,不斷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探索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ti) 係,激發科研院所、大學、企業(ye) 等各類創新主體(ti) 和科研人員的創造性。我們(men) 不斷擴大國際科技交流與(yu) 合作,積極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人員交流,積極參與(yu) 人類基因組、ITER等國際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積極支持和參與(yu)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等國際組織,努力在學術交流與(yu) 合作中向國際同行學習(xi) ,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
從(cong) 總體(ti) 上看,中國的科技創新正在呈現兩(liang) 個(ge) 方麵的深刻變化:一是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二是由“點”的突破向“麵”的提升轉變。但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清醒地認識到,就創新能力和水平而言,我們(men) 與(yu) 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創新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環境方麵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們(men) 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隊伍,但高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較大,但結構不合理,基礎研究投入長期徘徊在5%左右,與(yu) 科技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科學論文、專(zhuan) 利等數量不少,但有世界影響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產(chan) 出不足,科技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貢獻還難以適應需求;企業(ye) 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但大部分企業(ye) 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在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科技評價(jia) 與(yu) 創新文化等方麵,也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加以完善。這些問題,中國政府和科技界都在努力加以解決(jue) 。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孕育興(xing) 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you) 化、動力轉化的新特征,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提出了更加緊迫的新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創新發展的基本理念,正在以更大的決(jue) 心和力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是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的全麵創新,著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仍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大力發展創新型企業(ye) ,並在北京、上海等重點區域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科技中心與(yu) 經濟中心融合發展,努力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貢獻度。按照中國政府的既定目標,到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並力爭(zheng) 在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二是大力倡導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充沛而強勁的新動能。中國政府正在堅定不移推進簡政放權,降低創新創業(ye) 門檻,釋放創新創業(ye) 空間,同時拓展投融資渠道,提供優(you) 質公共服務,創新活動日益社會(hui) 化、大眾(zhong) 化、網絡化。今年初,中國政府製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製造2025”等一係列引導和支持創新創業(ye) 的政策措施,設立了400億(yi) 元創業(ye) 投資引導基金,鼓勵更多人投身創新創造活動。在被稱為(wei) 中國“矽穀”的北京中關(guan) 村,去年新注冊(ce) 科技企業(ye) 超過1.3萬(wan) 家。幾個(ge) 月前我去那裏考察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創新孵化器,一批年輕創業(ye) 者與(yu) 我分享了他們(men) 的創業(ye) 故事。這裏我給大家介紹其中一個(ge) 互聯網創業(ye) 的故事。
2010年下半年,年僅(jin) 22歲的中國科學院在讀研究生劉成城,和一些誌同道合的網友一起創辦了36氪網站(36kr.com)。網站名稱源於(yu) 元素周期表的第36號元素“氪”(Kr),氪星也是美國科幻大片中超人的故鄉(xiang) 。這個(ge) 網站最初主要做科技博客,編譯國外前沿科技資訊,後來推出了“服務互聯網創業(ye) ”的線上融資平台,幫助創業(ye) 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早期融資,為(wei) 投資人篩選最優(you) 質匹配的項目。36氪的使命是想讓未來的互聯網創業(ye) 變得更簡單,他們(men) 提出的口號是“可以不大,但不能不偉(wei) 大”。截至2014年8月,在短短三年時間內(nei) ,36氪有認證創業(ye) 者7243人,認證投資人976人,收錄創業(ye) 項目超過19100個(ge) ,成為(wei) 推動中國互聯網創業(ye) 的新銳力量。劉成城這個(ge) 20出頭的青年人,也成為(wei) 當今中國互聯網創業(ye) 領域的風雲(yun) 人物。
三是大力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zheng) 環境。中國政府正在不斷完善創新的管理體(ti) 製,健全統籌協調的國家創新戰略和宏觀決(jue) 策機製;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統籌銜接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產(chan) 業(ye) 發展等創新鏈各環節;改革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中國政府還不斷完善創新的法治環境,實行嚴(yan) 格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並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健全創新驅動導向的評價(jia) 體(ti) 係和激勵機製。
四是大力推進國際合作與(yu) 交流,以更加主動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中國不斷擴大科技計劃對外開放,鼓勵和引導外資研發機構參與(yu) 承擔中國的科技項目,支持來華設立研發中心。我們(men) 堅持引進來與(yu) 走出去相結合,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歡迎包括哈佛大學在內(nei) 的各國優(you) 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ye) 。我們(men) 積極參與(yu) 大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發起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麵向全球開放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共享創新資源,實現互利共贏。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在中國的國家創新體(ti) 係中,中國科學院具有十分獨特的重要地位。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個(ge) 月之後,中國政府就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從(cong) 成立之初,被周恩來總理稱為(wei) 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到今天被習(xi) 近平主席稱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6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一直致力於(yu) 引領中國的科技創新,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
2013年7月17日,習(xi) 近平主席視察中國科學院,對中國科學院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men) 製定了“率先行動”計劃,並確立了“三個(ge) 麵向”“四個(ge) 率先”的新時期辦院方針,即: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根據“率先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到2020年左右,我們(men) 將基本實現“四個(ge) 率先”;到2030年左右,全麵實現“四個(ge) 率先”。
目前,我們(men) 正在全麵實施“率先行動”計劃,重點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對研究機構實行分類定位、分類管理、分類評價(jia) 、分類支持,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ti) 係。一是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組建若幹創新研究院。二是麵向基礎科學前沿,建設一批國內(nei) 領先、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卓越創新中心。三是麵向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建設一批學科特色鮮明、隊伍規模適度、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特色研究所。四是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高效率開放共享、高水平國際合作、高質量創新服務的大科學研究中心。
科技創新,人才為(wei) 本。最近五年多來,中國科學院通過各類人才計劃,共引進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2600餘(yu) 人,培養(yang) 支持青年人才3500餘(yu) 人,引進海外智力2300餘(yu) 人。今年5月,我們(men) 啟動實施了“率先行動”計劃係列人才工程,通過“百人計劃”引進海內(nei) 外優(you) 秀人才,通過“特聘研究員計劃”穩定支持並激勵領軍(jun) 人才,通過“國際人才計劃”拓展國際科研夥(huo) 伴關(guan) 係網絡。希望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吸引和凝聚優(you) 秀人才,使中國科學院成為(wei) 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地,成為(wei) 廣大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樂(le) 園。借此機會(hui) ,我熱忱歡迎哈佛大學的師生到中國科學院訪問、工作和學習(xi) ,我們(men) 將努力為(wei) 大家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服務。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中美兩(liang) 國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大國,麵對日益嚴(yan) 峻和複雜的共同挑戰,迫切需要推進全方位、高水平、深層次、重實效的科技與(yu) 創新合作。哈佛大學是中美兩(liang) 國文化交流與(yu) 科技合作的橋梁紐帶。早在1928年,哈佛大學與(yu) 中國燕京大學合作成立了哈佛—燕京學社,成為(wei) 兩(liang) 國大學交流合作的典範。1955年,費正清先生在哈佛大學創立了著名的中國研究中心,他本人作為(wei) 美國近現代中國學研究的先驅,在中國廣為(wei) 人知、倍受尊敬。貴校的這一傳(chuan) 統源遠流長,延續至今。比如,丘成桐教授就一直致力於(yu) 促進中美兩(liang) 國的科技合作,對中國的數學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給予了非常熱情的支持和十分寶貴的幫助。貴校化學係CharlesM.Lieber教授是國際納米科技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他的研究小組裏就有不少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和學生,他與(yu) 我本人及中國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都有著密切的科研合作。中國科學院作為(wei) 中國科學技術方麵的最高學術機構,與(yu) 包括哈佛大學在內(nei) 的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有著良好的合作交流關(guan) 係,是中國與(yu) 美國學術交流合作最頻繁、最密切、時間最長、成果最多的機構。我們(men) 願意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科技交流與(yu) 創新合作。希望雙方攜手努力,在合作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深化合作,共同為(wei) 兩(liang) 國繁榮發展和人類社會(hui) 文明進步不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學會獎項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