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進鵬:打造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

發布時間:2018-04-12

懷進鵬:打造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進入新時代,中國科普事業(ye) 肩負著神聖使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全民科學素質的持續提升構築未來發展新優(you) 勢,厚植國家創新發展的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必須以新的理念武裝科普工作,以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時代需要的手段,傳(chuan) 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在科技創新與(yu) 科學普及協同進步中,讓公眾(zhong) 理解科學,讓科學普惠人民,以更加強勁的科學普及之翼服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


科普事業肩負著神聖使命


科普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桅杆已若隱若現,深刻改變著當今世界發展的戰略走向和競爭(zheng) 格局,深刻影響著人類生產(chan) 生活方式和社會(hui) 治理方式。創新驅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快速躍升,人才成為(wei) 發展的第一資源,國家間競爭(zheng) 越來越表現為(wei) 人才的競爭(zheng) 。人才的湧現源於(yu) 強大的公民科學素質和創新文化積澱,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更需要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全社會(hui) 的廣泛傳(chuan) 播和弘揚,成為(wei) 民眾(zhong) 自覺追求的價(jia) 值風尚。百舸爭(zheng) 流競創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厚植人才成長的沃土,建設創新文化,成為(wei) 國家麵向未來的戰略優(you) 先和基礎工程。我國已確立了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在2035年邁向前列,進而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wei) 目標,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視野和世界眼光審視科學普及的發展任務,要求我們(men) 不僅(jin) 要在科技、產(chan) 業(ye) 等重要領域搶占製高點,形成綜合國力競爭(zheng) 的強大優(you) 勢和硬實力,更要在國民科學素養(yang) 、人才質量、創新文化等方麵形成強大軟實力。


科普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重要動力。中華文化在與(yu) 近代科技發展的相互激蕩中不斷豐(feng) 富著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內(nei) 涵,一代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科技進步,服務國家人民的偉(wei) 大實踐中,孕育發展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已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科普不僅(jin) 肩負著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增進民生福祉、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使命,更是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關(guan) 鍵力量。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讓公眾(zhong) 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熏陶和教育,讓科學家精神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具體(ti) 體(ti) 現,激勵一代代人投身到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以強大的創新自信和文化自信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的意義(yi) 。


科普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途徑。科技走出去,科普要先行。在加強“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進程中,科普作為(wei) 展現國家科技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ti) ,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使命。讓科技文明為(wei) 全人類共享,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和進步,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yu) 到全球科普的大合唱中。科學普及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科協組織作為(wei) 民間科技人文交流的主渠道,以科普為(wei) 紐帶,基於(yu) 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理念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科技人文交流,在互利共贏中求取最大公約數,就可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為(wei) 促進全球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堅定自信,推動科普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伊始,“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就寫(xie) 入了我國憲法。自此,科普事業(ye) 便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有力領導下,走向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廣闊舞台。特別是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發布為(wei) 標誌,部門聯動、社會(hui) 協同、產(chan) 學研聯合推動大科普事業(ye) 的格局日趨完善。十年間,我國實現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cong) 2005年1.6%提高到2015年6.2%的曆史性跨越,同期增速居於(yu) 世界前列。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真正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涉及發展理念、工作思維和體(ti) 製機製的深刻變革。


一是以協同化形成科普強大合力。在戰略頂層設計、資源配置、平台搭建等方麵一體(ti) 化設計、一體(ti) 化落實,形成戰略合力。要推進政府與(yu) 市場的協同,積極構建黨(dang) 政支持、市場和社會(hui) 力量等多方參與(yu) 科普工作的聯合協同格局,共同營造有利於(yu) 科普事業(ye) 發展的政策和市場環境。推進產(chan) 學研協同,用好組織和市場資源,統籌國內(nei) 和國際資源,加強精品科普資源開發。加強平台協同,統籌好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媒體(ti) ,推進科學與(yu) 文藝的融合、科普與(yu) 傳(chuan) 媒的協作。探索運用科普遊戲等手段,創新科普服務提供機製與(yu) 方式,打造引人入勝的網絡視頻、電視廣播節目、動漫、圖書(shu) 等科普精品。


二是以信息化重構科普服務流程。要以信息化推進科普服務流程再造。深刻洞察“顧客”需求,以信息化實現科普產(chan) 品服務的定製化、場景化和精準化。要善用信息化這一利器,讓信息追著用戶跑,創造嶄新的用戶體(ti) 驗,在流動中塑造科普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加快提升科普資源生產(chan) 力。要實施好“互聯網+科普”工程,構建層次豐(feng) 富、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科普生態,推動科普工作由單一渠道向融合傳(chuan) 播轉變,由偏重主觀評價(jia) 向用戶評價(jia) 轉變。秉持創新、提升、協同、普惠的理念,持續打造科學權威的“科普中國”品牌,形成匯聚海量資源、開放融合、互動共享的服務平台,更廣泛動員社會(hui) 各方豐(feng) 富科普產(chan) 品供給,提高科普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三是以國際化實現科普開放提升。發展新時代科普事業(ye) ,必須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普工作。要以更加開放的世界眼光,充分借鑒吸收國際有益經驗,同時總結發揮自身所長,提煉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中國方案。舉(ju) 辦世界公眾(zhong) 科學素質促進大會(hui) , 發起建立相關(guan) 國際組織,搭建科普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台,積極倡導和參與(yu) 國際通用的標準化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ti) 係研究製定,為(wei) 世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中國經驗、凝聚最大共識,為(wei) 推動人類社會(hui) 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普及的第一戰略力量,科學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社會(hui) 責任。要破除阻礙科研與(yu) 科普結合的製度製約,建立完善各類主體(ti) 特別是科技工作者從(cong) 事科普的激勵機製,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履行社會(hui) 責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探索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等把科普工作納入科技人員考評體(ti) 係,推進學術資源科普化,引導支持優(you) 秀科學家、工程師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及時傳(chuan) 播各學科領域最新進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力度,使各社會(hui) 力量在市場機製下競相創新發展,在科普服務社會(hui) 中實現應有的價(jia) 值回報。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為(wei) 主題,我們(men) 將把科普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全麵啟動科普品牌工程,打好科普中國品牌提升計劃、學術資源科普化、科普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普小鎮創建等組合拳,著力打造支撐國民素質提升的戰略力量。廣大科技工作者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以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的精神投入科普工作,共同推進我國科普事業(ye) 再上新台階,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曆史進程中續寫(xie) 科普工作新篇章。



本文來源 | 人民日報

作者 | 中國科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書(shu) 記處第一書(shu) 記

懷進鵬



數學會獎項

華羅庚獎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事業(ye) ,一生為(wei) 發展我國的數學事業(ye) 和培養(yang) 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省身獎

陳省身教授是一位國際數學大師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美籍華裔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非常關(guan) 心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幾十年來在發展我國數學事業(ye) 、培養(yang) 數學人才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鍾家慶獎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的發展極其關切

鍾家慶教授生前對祖國數學事業(ye) 的發展極其關(guan) 注,並為(wei) 之拚搏一生。為(wei) 了紀念並實現他發展祖國數學事業(ye) 的遺願,數學界有關(guan) 人士於(yu) 1987年共同籌辦了鍾家慶基金,並設立了鍾家慶數學獎,委托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承辦。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關(guan) 注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128號 版權所有:米兰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法律法規 | OA/ERP係統